進退兩難
隨著超低排放技術的推廣和應用,燃煤電廠更加清潔,煤炭價格持續走低又讓發電成本大大下降。在新興的各種清潔能源方興未艾的同時,燃煤發電似乎迎來了又一個“春天”,在利用小時數下降的背景下,裝機量不降反升。然而,對于電力行業甚至燃煤發電行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來說,這未必是一件好事。
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(2014—2020年)》要求,到2020年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%,天然氣比重達到10%以上,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%以內。本報于8月3日刊發的《“十三五”電力規劃應強調系統優化》一文中,作者何勇健曾分析,按“十三五”年均用電增長5.5%測算,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約7.4萬億度,比2015年新增1.7萬億度。要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%的目標,核電、水電、風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需比2015年新增8000億千瓦時以上,留給火電的增長空間僅為9000億千瓦時左右,新增火電裝機2億千瓦即可滿足需求。而目前全國火電機組核準在建規模1.9億千瓦,已發路條約2億千瓦,明顯大于實際需求。國網能源院院長張運洲日前在電力可持續發展圓桌會議上表示,樂觀預測,2020年以后燃煤發電裝機將達到峰值不再增長,發電利用小時數將持續下降。這意味著,如果放任核準在建與待建火電項目全部投產,將有上億千瓦火電機組成為名副其實的過剩產能。
據統計,2014年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只有4706小時,同比減少314小時,創1978年以來新低。業內分析人士稱,“十三五”期間,受經濟增速持續趨穩影響,利用小時數將持續下降。不僅如此,由于“行動計劃”要求加大非化石能源占比,體制問題導致的部分棄水、棄風、棄光等現象將會有所改善,隨著越來越多清潔能源并入電網,火電機組利用小時數面臨進一步下降的可能,這將造成大量新建的燃煤發電機組設備閑置或低功率運行。低功率運行狀態下會產生額外的污染,單位能耗也會增加,變相增加其運行成本;機組設備閑置則會使燃煤電廠本就漫長的成本回收周期進一步延長,發電企業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。
路在何方
大規模布局火電與“行動計劃”目標之間的矛盾已逐漸顯現。今年1至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僅為1%,這種情況也是前所未有的。這些現狀都顯示出“十三五”規劃作為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,必須比以往付出更大努力。